楼市正在“变脸”,来看看这些新变化!

凤凰房产 2019-5-28 11:58:22

    进入五月,楼市陆续有了新调整。五一后,苏州房价在4月份领涨全国后,调控升级,部分区域开始限售;在二线城市普遍下调利率的当口,合肥、青岛、南京、深圳等地逆势提高房贷利率,收紧了钱袋子。

    而在北京,5月9日政府牵头,举办土地推介会上,集中推出44宗宅地,参与企业众多。在市场层面,顶豪放量,丽宫别墅,上上周成交(网签)9套,上周成交5套。

    信号错综复杂,甚至完全向左的。看清楼市变得困难了。有人说3月份小阳春后,楼市要冷。有人说未必,过去的都是未来高潮中的浪花。

    关于这些问题我和队友们讨论了很久,现在把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。

    01

    北京,一直是全国楼市风向标,了解大政方针的走向,要重点看。

    过去3年,北京的调控严格有效。从源头入手,执行了“限竞+7090”政策。出让商品宅地99宗,限竞房94宗。

    效果立竿见影,房价上涨勒住了,但是副作用也很大,楼市疲软。

    入场需求释放缓慢。二手房成交周期拉长,以前平均是30天,现在要70-80天,交易成本增加。中介产能严重过剩,人均买卖绩效如何,成为讳莫如深的话题。

    新房销售,虽然有百亿的大盘。但从主流“限竞房”销售看,并不乐观,网签率不到30%,入市了2000多亿的货值,只卖出了500多亿,回款就更少了。开发商陆续加大了促销力度,可是市场反应依然偏冷。

    除了开发商和中介,其实有关部门也挺急的,房卖不出去,谁还来再买地,而卖地关乎财政。

    在今年的两会上,北京分管财政的领导讲话,罕见的表示“2019年会是近年来财力最紧的一年。”

    印象中,北京的总部经济实力雄厚,科技独角兽首屈一指,是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。但实际上,房地产占比不低,在财政收入中,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不低。

数据来源:北京市统计局

    再叠加今年的减税,70年国庆,一带一路高峰论坛、世园会、2022冬奥会等重大活动。家大业大的北京,未来几年财政很紧张就不难理解。

    于是,去年5月份开始,北京土拍市场就有了微调。目标很明确,土地卖出去,楼市要转起来。新出让的土地,价差(楼板价与售价的差)开始大幅增加,只要肯拍地,利润是有保障的。

    到了5月初,有关部门更是牵头办起了“土地推介会”,一次性集中推介宅地44宗,含共产权9宗,这个数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2/3。

    其中的一个变化,是“限价”松动了,没有最高售价限制,开发商的上限打开了。

    应该说,这个变化是意料之中的。

    不只是北京,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仍然是常态,尤其是转型升级的城市,更是如此。

    在多方诉求下,土地市场在年后呈现了一定热度。但是,拍地热只是表象,“拍地去库存”才是目的。

    目前真正传导到销售端的,也只有苏州、合肥、南京等几个城市,从全国看,销售并没有全面回暖。所以政策的左右微调,更像是呵护楼市热度的手段。

    房地产,作为经济“增长引擎”的使命结束了。但是,作为经济增长的“稳定器”,还是十分必要的。

    02

    另一个变化是从顶豪市场传出的。

    5月的第二周开始,顺义的丽宫别墅,成交连续放量,第二周成交(网签)了9套独栋,第三周成交5套。单价11万,套均1.63亿。

    要知道恒 大丽宫剩余的这40、50套独栋,算得上是孤品。产品很纯粹,1000平以上的大独栋,0.5的容积率,大花园,临水系,社区配套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。从新世界到恒 大,这批存量,一直卖的很佛系。

    不光是北京,深圳的豪宅,也是风生水起。2月份,8000万/套的华润深圳湾瑞府一房难求,掀起小高潮。5月14日,久未露面的中介大佬,中原施永青带队到访鹏瑞深圳湾1号,实地探盘,表达了对深圳楼市长期看好。

    顶豪的放量,细想有两点:

    1,一线的“顶豪”过去溢价低,物有所值,比中低端更具性价比。

    2,两年多的调控,一线的钱和房都比较便宜,政策触底微弹,时机到了。

    大环境不理想,顶级买家持续进场,逆周期操作,即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,更是一种抄底。

    目前的状况,是老百姓荷包有限,对风险最敏感。一有状况,先捂紧钱包,我不买了。

    从去年开始,汽车销售先断崖下降,0首付也不见起色。接着是物价涨了,特别是瓜果蔬菜,车厘子自由不敢奢望,苹果自由都快谈不起了,大家开始有点慌。

    未来是变坏了,还是要变好,人们有不同的看法,认知是分化的。

    03

    最近北大国发院姚洋教授在经济观察网的几个观点,就很有意思,下面和大家分享。

    经济增长点的概念已经过去了。

    过去,我们讲经济增长,从农村改革开始,到乡镇企业增长,然后是开发区和出口一起,带动经济增长。

    但现在,并没有发现一个显著的增长点,这就说明“增长点”概念的时代永久性地过去了。需要澄清几个观念。

    第一、科学技术刺激经济的增长,这个过程比较缓慢。

    比如,5G和AI技术很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一个原因是,通信行业规模小,技术进步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快。

    哪怕像iPhone刚在美国出现,把手机的价格提升了100%,但iPhone的消费仅占美国总消费的千分之一,甚至更低,而且iPhone的价格也不是每年都涨,所以它对GDP的影响有限。

    另一个,新技术很多时候是一个替代作用。比如智能手机出来后,打败了一批老手机,原先手机制造的GDP被新的手机替代了。AI恐怕也会是这样。有一些企业做强做大,但还有一批企业坚持不住,没有钱搞技术革新,破产了。

    科学技术刺激经济的增长,这个过程比较缓慢。以日本为例,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当时日本技术进步非常快,几乎所有新产品都来自日本,而且还卖给世界各国,但它的经济增长率也只有3%。

    GDP是个很古怪的东西,它是流量,要让它增长,需要有很高的技术进步。

    第二、出口很难像以前那么快。

    从2001年到2008年,我国出口增长了5倍,7年时间增长5倍,很容易被人们感受到。还有我们搞乡镇企业,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全冒出来了。今后,美国对中国投资审查越来越严,欧洲恐怕也会一样,民粹主义一起来,逆全球化将不可阻挡。中国企业想再“走出去”投资或做贸易,将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。

    最近几年出口增速下降,投资也降下来了,每年增加7%就很不错了。中国的外贸除以GDP,这个比例越来越低,现在只有18%左右,今后还会继续往下走,最后很可能低于10%。

    第三、中国经济增长,未来将更依靠内需

    在这种背景下,中国还要做点自己的事情,重心还应该继续放在国内搞好经济。

    因为我们的市场足够大。哪怕最终中国企业不再“走出去”,产品主要在国内卖,中国的经济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。中国的人口是欧盟的2.5倍,而欧盟的贸易主要在其内部做,这就足够了。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,完全可以玩得转。

   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支撑,可能超过80%。最终投资对GDP的贡献会几乎会接近零。以美国为例,它的储蓄率在15%左右,消费占GDP占比在80%-85%之间。二、三十年之后,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时候,也会接近这个情况。

    新思路

    过去一说经济增长,必谈出口、投资、消费三驾马车。投资就是大基建、房地产、产业园,出口就是与欧美贸易,消费就是买房,买车。现在毛衣战下,出口被美国卡脖子,国内消费信心不足,车市去年不好了,0首付,大降价不见起色。只有投资尚存,经济不乐观。

    但是,通过姚洋教授的谈话,最大的感受是,我们有新思路。如果跳出三驾马车的桎梏,再看未来经济增长,你会发现拉车的三匹马变了,有利条件又多起来。

    1、我们还有很大的内部市场,国内消费占GDP比重持续增长;

    2、区域整合,包括粤港澳大湾区、长三角一体化、京津冀协同发展,还有中西部若干个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培育,每一个城市群,都有1-2亿人口,规模媲美欧美经济大国,增长潜力巨大;

    3、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,贸易量持续快速增长,6年贸易总额超6万亿美元,年均增速4%,高于同期中国外贸的整体增速;

    4、乡村振兴,这片沃土,更是巨大的缓冲器和潜在的动力源。

    区域整合、一带一路、乡村振兴是我们的三大战略,一直在不断推进落实。

    按理说,有了的新路子,应该没必要慌了。可是面对不确定性和恫吓,还是会恐慌,这是人性。

    怎么克服呢,俗话讲,手有余粮,心不慌。对于个人,有稳定的现金流(工作),持续升值的资产性收入,心也就稳了。

    基本面,稳定就业是头等大事。在老百姓的腰包里,60%的财富是房产,大家应该理解楼市稳定的重要性。

    04

    扩大内需下的楼市

    从经济地理格局看:发展重点,从东部沿海转变为区域整合;经济增长引擎,从出口导向到扩大内需。这些最终会投射到城市房价。

    先说结论:楼市会回暖,也需要调整,但不需要高潮;城市继续分化,一些城市潜力巨大,包括一些中小城市。

    整体看,用一个词语形容比较合适,叫“持盈守成”。

    具体看,一二三线城市,会有差异化的表现,不同的机会。

    一线城市,优化布局下的机会

    在调控严格,减量发展下,价格依然企稳。说明住房这个内需,在一线还很庞大,需要启动。

    比如刚需,北京的限竞房市场,陆续出现60-80平小两居、89平创新三居,面宽加大到7.5米,设计了双卫。140平的改善四居,客厅+3卧室四面南向。高低配少了,纯洋房社区多了。原来500万的上车盘,现在总价下降到300多万。这样的项目普遍受到热捧,去化率超过50%。

    对于改善,难点是区位。改善中大部分是城市土著,对配套要求高。但新区也有优势,因为有土地。可以承接疏解人口,布局高新产业,搞产城融合。产业和人都有了,公共资源的再分配将成为必然。

    因为有地,有关部门也有钱投入。配套产生新的爆点,会不断夯实了新区地价,稳住地价,稳定税收,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
    如果是市区老破小,附加值已经兑现。周边也缺少可以出让的土地,自然没了再升级的动力。所以沿着城市延伸主方向,老破小置换近郊宜居大户型,这笔账未来还是很划算的。

    二线城市中,中国经济地理版图正在重组。

    现在看到,中国经济会集中在几个区域里:珠三角、长三角、北京—天津地区、郑州—武汉—长沙一线,成渝等内陆中心 城市群。

    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推进了一大步,人口会进一步集中到上面的区域里。不光是大城市,也会是区域里的中小城市。区域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交通设施、公共服务配套一体化。

    机会还是普遍存在的,比如武汉、成都、郑州、合肥、长沙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,未来20年,人口增量都在400-500万以上,甚至更多。按照1平方公里:1万/0.8万人口,核心城区会增加在500-600平方公里以上。这个面积,几乎相当于老城区的面积。

    按照每年30-50平方公里的新增建成城区速度算,红利至少还有10多年,城市化与再城市化,空间还很大。未来的房地产红利,更多在这些扩张型城市。

    在新一线、二线城市,短期的峰值需要避免,比如当下的苏州工业园区,合肥滨河新区等。但长远看,还是有大空间的。如果出手,需要注意板块的轮动,也需要耐心等待,收获至少需要2个5年计划。

    一二线外溢,选择考验眼力

    这些环线城市,如果考虑居住、通勤,在北京,北漂真正能接受的,就是北三县,35公里,1个半小时的单程通勤是极限。廊坊、固安位置上可以,可是南边的高端就业机会太少,在价值上大打折扣。环沪的面积可以稍微扩大,北到昆山、太仓、南到淀山湖和嘉兴。环深包括东莞的几个镇,惠阳区。

    依靠渠道分销的力量,范围还会有所扩大。有生态、环境因素的加持,但是主要考虑还是价格,当价格在7、8K到1万,用一线城市房价的零头买套房,还是能吸引一批人的。

    环线的通勤区域,价格如果上涨超过1万5—2万。比如2万,这个价格已经达到京沪近郊区,同区位新房的60%。前期买家(7K-8K购入)出售的意愿,会大于继续持有。

    因为买家的低成本,很多还是全款,持有成本不高,再加上市场新增供应受限,市场会呈现缩量盘整。但是二手房接盘的下家,主要是当地居民或常住人口,很少会有炒家再入手。

    选择上,环线城市要谨慎,不是不能选,更考验眼力和选盘。那里承接到产业转移,有人口流入,有政府持续投资,哪里更扎实,但是周期会更长。

    05

    最后讲个小经历,有一年,开车跑长途。路上,发动机回水管崩了,漏水不止。简单补点水,继续上路。这怎么开呢,能跑多久?随行的老司机告诉我,轰两脚油,眼睛盯好水温表,温度上来了,空挡滑行,降降温,红线以下,只管往前开,甭管水温报警。就这样跑了几十多公里,找到了修理厂。

    其实和开漏水车很像,既然我们下不了车,暂时还不能停。能做的,就是紧盯老司机的信号,小心翼翼的选方向,大着胆子往前走。

    能有惊无险的走出来,靠的是实事求是,还有心细胆大。在认知上,有时要超越现有理论。

更多资讯